“十一五”期間,國家科技計劃累計安排節能減排研發項目經費超過100億元,為國民經濟單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降低提供了有力支撐。在國務院新聞辦今天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科技部副部長張來武、科技部計劃司副司長劉敏介紹了科技創新在節能減排中的作用,并回答了記者們的提問。
張來武說,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節能減排工作,將其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明確提出“十一五”節能減排考核指標,并制定了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積極部署和加快推進節能減排科技創新,先后實施了節能減排科技專項行動和節能減排全民科技行動。科技創新對支撐和引領節能減排的作用,最根本的是要體現在應用上。例如,新一代可循環鋼鐵流程工藝技術取得突破并在國內多家鋼鐵企業實現工業應用,依托曹妃甸工程建立了潔凈鋼生產平臺,實現了轉爐功能的優化組合,每條生產線平均節約50萬噸標準煤。超超臨界發電技術燃煤電廠的裝機容量達到0.8億千瓦,每年減少標準耗煤294萬噸,水泥窯純低溫余熱發電集成技術實現了工業應用,年發電量達2736萬度,減少標準煤耗1.2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6萬噸。鉻鹽清潔生產工藝實現萬噸級工程示范,推廣后30%以上將實現清潔生產。大田膜下滴灌系統,比國外滴灌減少投入50%,比常規滴灌省水50%、省肥20%、增產20%,應用面積已達500多萬畝。此外,我國成功研制出符合歐III標準的柴油車/摩托車尾氣凈化器并實現了產業化,生產的金屬載體催化劑占國內摩托車凈化市場60%以上。研制出濕法脫硫系統技術和設備,大幅度降低了工程造價,已投運項目58個,總容量34666兆瓦,累計減排二氧化硫255萬噸,為企業減少排污費16.1億元。
張來武說,我國在煤燃燒、煤氣化、煤液化、太陽能電池、太陽能制氫、生物催化轉化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基礎研究成果。建立了世界上首座500瓦燃料敏化太陽電池示范系統,1.5兆瓦直驅永磁式風電機組研發成功并實現產業化,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燃煤電廠二氧化碳捕獲工程,世界上首套年產60萬噸煤制烯烴工業裝置即將建成。中國實驗快堆已經實現首次臨界。我國把新能源汽車作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863”計劃在10年前就啟動了這個項目,我國目前已經形成了混合動力、純電動、燃料電池汽車,以及動力系統和動力電池、蓄動電機、電池控制系統為核心的技術。張來武表示,下一步,我們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開展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