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1日的江西九江一家紡織廠的工人在紡紗 張海巖攝(新華社發) |
歐洲忙著減福利
中國急需補欠賬
【 案 例 】
德國 被認為歐洲最勤勉的德國人每周上班4天至5天,一天有4.5小時午休和喝咖啡時間,人均年休假173天。德國用于養老金等社會福利的負債高達5萬億歐元。
中國 43歲的甘肅人李代松3年前來北京打工,一雙兒女都在老家。上個月施工時摔傷了手臂,除工地上賠償的一部分外其余800多元都是自己出。他有三盼:農民工看病減負、孩子跟來北京有學上、收入能提高一些好給父母養老。
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測算,歐洲國家占據全球薪酬最高國家“前三甲”、幾乎全覆蓋的免費醫療、福利支出平均占政府總支出的50%左右,其中法國高達70%。
“危機暴露出一些國家寅吃卯糧無力負擔高福利的弊端,歐洲可能因此進入‘去福利化’進程。”中國社科院研究員田德文說,“但這不能否定高福利制度本身的積極意義。歐洲之所以長期保持穩定和經濟發展,則是受益于其福利制度。”
相比之下,現階段的中國需要探討的并非高福利是否可行,而是如何補上歷史欠賬,構建覆蓋城鄉的社保制度“網”。近年來,我國社保體系建設取得積極進展,養老保險異地轉移接續等陸續出臺確立,但針對農村人口的戶籍改革、就業、培訓、社保等制度還有待完善,與此同時,腐敗、公款消費屢禁不絕,部分行業的“隱形福利”加重分配不均。
警示錄 中國的做法要與西方有所區別。一些國家政府高筑債臺支撐福利的做法不可取。我們設計制度時應考慮公平、效率、與社會發展階段兼顧,特別是制度設計決不能嫌貧愛富,不能讓普通勞動者出了力卻傷了心。
貿易保護再抬頭
結構轉型更緊迫
【 案 例 】
尚德、英利等國內知名太陽能企業眼下正忙于對美國發起的“雙反”調查進行抗辯。本月10日,美國商務部正式立案對中國輸美太陽能電池(板)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這是中國清潔能源產品遭受的第一起貿易救濟調查。
受歐債危機加深或導致美國銀行業信用惡化的影響,紐約股市17日繼續下跌近2%;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將反作用于新興經濟體外貿出口。世貿組織統計,前10月歐美對中國發起的貿易摩擦占其發起總量的一半。
“歐債危機會拉低中國經濟增速0.5個百分點,出口減少7%。”法國外貿銀行經濟學家帕特里克·阿蒂斯說,“中國正面臨世界貿易停滯和貿易保護主義風險。”
從傳統剛性需求產品到新興產業遭遇反壟斷反傾銷,從做空“中國制造”到美參院執意通過人民幣匯率案,歐美主要貿易國這些行為均釋放出一個信號:爭奪海外市場和貿易順差的“戰斗”已悄然打響,貿易保護主義再次抬頭。新興經濟體對我國貿易摩擦增多,上半年“金磚四國”對我國發起7起貿易救濟調查,涉案金額近7.8億美元,為歷年來最多。
作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中國傳統外貿企業第三季度以來已感受到“陣陣寒意”。義烏海關數據顯示,當地外貿出口額環比2個月下滑,10月份對歐貿易環比下降超25%。商務部預計,我國出口環比增速回落的態勢可能持續到明年。
警示錄 面對貿易摩擦,行業協會和企業要積極應訴。但根本上,還是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降低對外貿易依存度,減少受人掣肘的風險。一方面我國應當通過降低稅收、藏富于民擴大國內消費,加大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另一方面應當從調整產業結構入手,促進第三產業快速發展。
警惕實業“空心化”
“中國制造”需加力
【 案 例 】
溫州“債務危機”表象是高利貸,實質則是實體經濟“空心化”。調查發現,出現“空心化”苗頭的原因,一是對房地產和放高利貸暴利的渴求,二是做實業和產品艱難,三是“羊群效應”。
浙江一家服飾公司董事長徐政杰告訴記者,幾乎沒有不搞“多元投資”的:“別人炒房或放貸輕松進賬千萬,你做實業辛辛苦苦才賺人家零頭,這種刺激受不了。”
歐債危機有一個顯著的產業背景:近半個世紀以來的歐洲金融服務業快速發展,但大量制造業外遷導致實體經濟“空心化”,經濟不振時無力“輸血”。
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有“世界工廠”之稱的中國在歐債危機背景下部分地區和行業也“狀況頻出”,最近的一個例證便是溫州大量企業出現“債務危機”。
一些地區實體經濟出現的新動向已引起政府重視,國家明確將小微企業作為重點支持對象,包括浙江在內的多個地市也出臺具體政策扶持小微企業。政策的鼓勵和支持之下,一些地區重新出現了企業“回歸”實體經濟的現象,如浙江東陽市截至今年8月共引進“回歸型”項目178個,簽約投資總額240億元。
警示錄 不論政策還是企業界都要有足夠的風險意識和預警機制,不能如“溫水煮青蛙”直到事態嚴重才重視。當務之急是梳理和清除影響“中國制造”的體制機制性障礙,改革和調控“擠壓”投機性資金在房地產領域的獲利空間,防止生產性資本“抽離”實體經濟。
|